聚焦间歇性外斜视——中山眼科中心斜视与儿童
在美丽的广州,五月的春风不仅吹来了明媚的阳光,还催生了知识的繁花。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承办的2022年中山眼科斜视与儿童视光论坛,在这座城市的“花城”美誉之下,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此次盛会聚焦斜视中的常见病种——间歇性外斜视,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及国内众多顶尖的斜弱视及小儿眼科专家。他们不仅在线下齐聚一堂,更有许多专家云端参与,共同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视功能研究以及视觉损伤机制等热门话题。
广州的春日美景与学术的繁荣并行不悖。在长达二十八场的精彩讲座中,专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深度,分享了自己在斜弱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理念。更令人欣喜的是,此次论坛还开设了线上直播频道,为更多无法到场的眼科同行提供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交流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国内外斜弱视学科的深度交流,也推动了专科诊疗的进一步发展。
斜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容忽视,而间歇性外斜视更是斜视中的常见病种。针对这一病症,医联媒体特别采访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颜建华教授和余新平教授。两位教授就间歇性外斜的治疗方式以及其与近视发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解读。
余新平教授指出,间歇性外斜与近视之间存在较大的交叉性。这不仅体现在部分间歇性外斜的患者同时患有近视,还表现在近视人群中有不少人也存在外隐斜的情况。甚至有一些外隐斜的病例,若病情继续恶化,可能会转化为间歇性外斜。但至今,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间歇性外斜会加速近视的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患有间歇性外斜的患者,其主斜眼和注视眼的近视度数进展往往不同,主斜眼的近视加深速度更快。若双眼度数差距过大,会导致视物不平衡,严重影响视觉质量,并增加视疲劳的风险。
颜建华教授则提到,间歇性外斜的原因尚未明确,因此治疗颇具挑战性。目前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肉毒素治疗、佩戴棱镜治疗、视觉训练等,但哪种方法最为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若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加重,便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针对外斜明显、严重影响外观和立体视功能甚至心理健康的情况。通过手术治疗,外观恢复的成功率可达80%,立体视功能恢复正常者的成功率约为35%。虽然外观恢复的成功率随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降低,但即使成功率有所回退,仍可选择再次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在本次盛会中,专家们不仅展示了他们在学术上的造诣,更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间歇性外斜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理念。让我们期待未来在斜弱视领域能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通讯员:邰梦云 唐艳丽为此次会议报道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