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大伯走200米就呼吸困难?医生强强联手,用新
肖伯,这位来自中山的64岁长者,九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心脏外科手术。命运似乎再次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三个月前他再次遭遇心悸的困扰,这次的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心房扑动。近日,他带着一线希望来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寻求治疗。
在王景峰教授及其团队的专业指导下,肖伯终于找到了解决“心病”的希望。九年前手术留下的心房扑动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肖伯心头,让他呼吸困难,行动受限。这次,心律失常中心的谢双伦教授团队为他带来了希望之光。
谢双伦教授团队利用先进的标测系统Rhythmia进行高精密度标测,为手术提供了清晰的“导航系统”。这种方法就像一把高清放大镜,能够直观揭示心律失常的本质类型和关键位点。手术当天,网篮电极导管的精准定位,让手术团队迅速找到了导致传导缓慢的“关键峡部”——左上肺静脉和左心耳的交界区。在这里释放能量后,肖伯的“心房扑动”问题得到了解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携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谢双伦教授,共同引领着医院在心血管医疗领域的卓越发展。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王景峰教授,是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不仅是医学博士和博士生导师,更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位的担任者。多年来,他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重要的科研项目,发表了众多SCI论文。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王教授拥有超过三十年的丰富经验,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疑难危重症,具有极高的诊治水平。
与此谢双伦教授作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专科的主任,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他是中山大学逸仙优秀医学人才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谢教授在科研方面成果显著,已经主持了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发表了众多论文。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项和中国发明专利。
高精密度标测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在王景峰教授和谢双伦教授的引领下,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更大大缩短了手术的整体时间,减少了患者的X线曝光量。这一技术的优势特别体现在老年或体弱的患者群体中。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对医疗事业的热情与执着,为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通讯员:张阳、刘昕晨)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和谢双伦教授的团队以卓越的医术、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行的信赖与赞誉。他们不仅是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更是患者心中的生命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