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创!机器人手术治疗冠心病和肺癌,72岁阿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
江阿伯,一位72岁的长者,同时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和肺癌,这两种疾病都极为凶险。面对如此严峻的治疗挑战,策略的选择关乎生死。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团队以创新的手法,为江阿伯实施了同期“机器人辅助下肺癌根治+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这一手术在广东省尚属首例,国内也仅有少数顶尖医院成功开展。近日,江阿伯回院复查时身体状况良好。
同时患上冠心病和肺癌,对江阿伯来说,治疗之路充满困境。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期间,他被检查出三种疾病:巨大直肠息肉、冠心病和肺癌。经过多学科病例讨论(MDT)后,专家团队建议江阿伯先行直肠息肉切除,随后由郑俊猛教授团队针对冠心病和肺癌进行治疗。
面对严重的冠心病和肺癌,治疗策略的选择让外科医生陷入两难的境地。冠心病可能引发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而早期肺癌的及时治疗则可能带来治愈的机会。江阿伯的情况极为复杂,传统的手术策略可能需要分期处理。
郑俊猛教授介绍,根据常规策略,需要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疾病,然后再处理其他病症。这意味着江阿伯可能需要先接受冠心病的外科处理,二期再接受肺癌根治手术。无论是接受经皮心脏冠脉支架植入还是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都存在着风险。制定最优化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详细的检查资料分析,郑俊猛教授认为江阿伯可以接受同期“机器人辅助下肺癌根治+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手术。这一手术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肺癌根治术的手术切口进行不停跳搭桥,既保证了手术的微创性,也确保了手术的良好效果。
广东省首创的机器人手术一次解决两个难题,展现了国际最尖端的手术操作技术。郑俊猛教授是省内第一批获得达芬奇机器人操作资质的专家之一,他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精准、稳定操作特点,成功完成了肺癌根治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整个手术最大的难点在于不停跳搭桥,通过微创小切口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手术操作如同“在针尖上跳舞”。
经过手术团队的努力,整个手术过程一气呵成。江阿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当晚就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就转出了重症监护室。大约两周后,他顺利康复出院。术后一个月的复查显示,江阿伯身体状况良好。这一手术的成功完成,代表着我院心血管外科诊疗策略和手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内顶尖水平。郑俊猛教授深刻指出,肺癌作为我国癌症的领军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列首位,而伴随“富贵病”冠心病的患者亦呈上升态势。更令人关切的是,肺癌与冠心病的合并病例正逐渐增多。在这样严峻的医疗背景下,机器人辅助手术成为了新的希望。郑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机器人技术,能一次性完成肿瘤切除与心脏手术,大大减轻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更在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当前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幅画面中,郑俊猛教授正坐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前,专注地进行手术操作。机器人手术正在进行,精确无误,为患者带来希望。
专家简介:郑俊猛,一位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心脏移植专业委员会的重要职务。郑博士对心胸外科的各种常见疾病有着深入的诊疗经验,特别是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应用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不仅对心肺移植手术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其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常规手术中也有着大量的实践,如瓣膜置换、瓣膜成形、房颤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他的手术患者生存率高,治疗效果显著。近年来,郑博士积极推广微创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是我国首批获得心脏移植资质的医师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同时获得心肺移植双重资质的专家。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项目还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