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命悬一线,医生采用ECMO技
罗大伯,一位年近花甲的病患,因咳粉红色泡沫痰而被紧急送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在那里,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运用,让他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线生机。
经过诊断,罗大伯被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状况千疮百孔,双侧有大量胸腔积液。高烧、呼吸急促、双腿严重浮肿,血培养结果提示鸡肠球菌感染,罗大伯的心脏已不堪重负。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许多三甲医院都望而却步。但华平教授果断决定进行急诊手术,为罗大伯置换了二尖瓣、主动脉瓣,清理了赘生物及瓣周脓肿。
术后罗大伯的状况依然危急,出现了严重的心衰肺水肿和低血压,血氧下降,呼吸机无法维持其基本需求。在这命悬一线之际,ECMO技术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在ECMO的支持下,罗大伯得以从手术室平安转回ICU继续治疗。
经过三天紧张的抢救,罗大伯的病情终于出现转机。血压逐渐稳定,心脏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逐渐恢复。术后三天,成功撤除了ECMO支持,罗大伯的心脏重新焕发生机。经过后续的精心治疗与照顾,罗大伯逐步脱离呼吸机治疗、拔除气管插管并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如今,罗大伯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何志捷主任介绍,ECMO技术就是使用人工膜肺和人工泵让心和肺得到充分的休息,并维持机体所需的氧供和血流,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这次罗大伯的成功救治,不仅体现了医院在ECMO应用上的高水平,也展现了其对重症心脏病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瓣膜是最常受累部位。对于心内膜炎的治疗,抗生素是最重要的措施。但当病情严重,如发生瓣膜穿孔、破裂、腱索离断导致难治性急性心力衰竭时,手术治疗就变得必要。
罗大伯的经历,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也是一场生与希望的战斗。他的康复,不仅是个人的奇迹,更是医学进步的见证。罗大伯脱离险境:何志捷与华平团队的卓越救治之旅
在一场关乎生命的连续奋战之后,罗大伯终于得以从危险的边缘被挽救回来,再次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这次他能得以安然度过危险期,离不开一个英勇的团队——以何志捷主任(左五)和华平教授(右四)为首的医疗专家团队。他们的专业与努力,使得罗大伯得以重拾生机。
不久前,罗大伯向何志捷主任和华平教授赠送了锦旗,以表达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面对这面锦旗,罗大伯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他感激两位专家以及他们的团队为他带来的新生。
何志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的重要委员。他在广东省内的重症医学领域也担任多个职务,对危重症的救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在机械通气、脓毒症及心肺复苏方面,他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尤为出色。他注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管理,特别是危重病人的医疗管理,展现了一位医生对于生命尊重和医疗责任的高度认同。
华平教授则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的杰出代表,他是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的常委,对心脏外科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有着丰富的外科诊治经验。曾多次赴法国、瑞典等地及英国牛津大学心脏外科临床进修学习,使得他在心脏外科领域的技艺更为精湛。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发表了大量的SCI论文,是当之无愧的学术领军人物。
这个医疗团队的辛勤工作和专业精神不仅挽救了罗大伯的生命,更给了他与家人再次希望的勇气。面对如此感人至深的场景,(记者张阳、通讯员刘昕晨和李伟超)为我们报道了这一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伟大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