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举行 “十佳”嘉奖鼓励
第七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盛大开幕,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简称中山六院)与多方权威机构共同主办。主题为“守真,创新,未来”,这次盛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和学者,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胃肠、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的最新进展。
中山六院的名誉组长汪建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前副主任委员胡品津以及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兰平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山六院的众多知名专家如黄美近、吴小剑等也担任重要职务。此次会议设有20个会场,其中包括一个主会场和十九个分会场。
吴小剑副院长介绍,本次消化道疾病周涵盖了消化内外科的各个领域,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诊疗技术和研究成果。他还特别提到,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炎症性肠病这一曾被称作“绿色癌症”的疾病,现在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技术得到很好的控制。高翔主任强调,先进的肠道微生态治疗理念和粪菌移植治疗方式也在临床上逐步应用,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国内消化道临床研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声音”在国际上越来越响亮。为了鼓励更多的消化道领域医生和学者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今年的“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评选工作更具权威性。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许剑民教授团队进行的研究,关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提高RAS突变结直肠癌肝切除率的研究,荣获了此次评选的佳绩。汤文涛医生详细介绍了该研究的结果,指出靶向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可以极大增加患者的治疗获益。
在胃癌的治疗方面,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转移方式之一,而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钟情医生提到,一项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淋巴结切除是否干净,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胃癌手术的新突破:淋巴结清扫更精细
在医疗领域,胃癌手术一直是一项挑战。对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除了获得阴性切缘,系统、充分的淋巴结清扫也是关键。这一过程中,一个“十佳”评选中的亮眼研究项目,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加强淋巴结充分清扫的利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的黄昌明教授团队,在JAMA Surg.杂志在线版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中的重要作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显著改善淋巴结清扫次数,降低不合格率,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ICG可以帮助医生在腹腔镜下对常规的淋巴结图像进行清晰的荧光成像,特别是在全胃切除术中。
论文的第一作者,钟情医生,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接受了内镜下肿瘤周围注射ICG至黏膜下层。通过近红外成像,进行腹腔镜胃切除术。结果显示,使用ICG的患者的淋巴结数目显著高于未使用ICG的患者。这意味着ICG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彻底地清扫胃周和胃外周的淋巴结。
在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研究人员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发现口服黄连素(小檗碱)对预防结直肠癌前疾病腺瘤肠镜下切除后复发具有显著效果。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上。
2020年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十佳榜单揭晓
在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下是2020年的“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的完整名单,这些研究涵盖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1. 食管癌治疗新突破:三野对比两野淋巴结清扫术
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海泉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由李斌医生作为第一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了胸内中下段食管癌的新治疗方法。
2. 胃癌治疗的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孙益红教授和刘凤林医生共同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全胃切除治疗临床Ⅰ期胃癌的安全性。
3. 吲哚菁绿示踪介导的淋巴结清扫技术革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黄昌明和郑朝辉教授团队与陈起跃、钟情医生合作,在腹腔镜根治性胃切除术中应用了吲哚菁绿示踪介导的淋巴结清扫技术。
4. 完全腹腔镜下的胃切除新术式中期分析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季刚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完全腹腔镜下的Uncut Roux-en-Y吻合应用于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进行了中期分析。
5. 卡瑞利珠单抗在二线治疗中的表现
由徐建明教授领导的ESCORT研究团队,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二线治疗中,对比了卡瑞利珠单抗与研究者的化疗选择。黄镜医生和陈赟医生也参与了此项研究。
6. 低剂量二甲双胍重塑食管癌免疫环境
暨南大学医学院的张灏教授团队发现低剂量二甲双胍能够重编程食管癌免疫微环境,这是其II期临床研究的重要发现。王宏姝和林宇晟医生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7.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许剑民教授团队对比了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6与FOLFOX6在Ras突变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一线治疗的效果。汤文涛医生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8. 小檗碱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房静远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小檗碱与安慰剂对比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旨在预防结直肠腺瘤的复发。陈萦晅、高琴琰和邹天慧医生参与了该研究。
9. 食管癌鉴别的新技术:黏膜下生理盐水注射联合内镜超声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黎建军教授和徐国良教授团队合作进行的随机研究展示了黏膜下生理盐水注射联合内镜超声对T1a与T1b食管癌鉴别的新技术。贺龙君医生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10. AI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周冠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诊断AI系统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的腺瘤检测研究。这项被称为CADe-DB试验的双盲随机研究展现了AI技术的潜力,王璞医生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