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体系,这项科
在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背景下,一则关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重大科研成果传遍了全国。他们的项目——“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医疗科技的最新进展。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患者和死亡病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的林天歆教授和黄健教授带领团队,针对当前膀胱癌诊疗的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逸仙方案”。这个方案的诞生,背后是团队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深耕。
新方法建立了膀胱癌尿液无创早诊方法,解决了传统早诊方法阳性率低、有创且耗时长的问题。通过基因技术,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基于尿液DNA甲基化的诊断技术,将早诊的敏感性大幅提高,并且成本更低,为早期、微小和复发肿瘤的诊断带来了显著优势。这一技术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内外认证。
团队还首创了膀胱癌人工智能(AI)数字化诊断技术,包括AI病理诊断和内镜AI诊断技术。这些技术的准确率接近或超过90%,显著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团队还率先研发了膀胱癌病理淋巴结转移AI诊断技术,大大减少了病理医生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微小转移灶的诊断率。这些创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无疑将推动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微创手术方面,团队首创了腹腔镜与机器人膀胱癌微创手术,解决了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功能丧失等问题。他们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并将机器人应用于膀胱癌手术,创建了多项新技术和方法,为膀胱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是林天歆教授和黄健教授团队付出的辛勤努力的回报,也是我国医疗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们的成果为我国膀胱癌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推动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突破: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重塑医疗格局
在医学科技的长跑中,我们迎来了重大突破——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成功。昔日,我国手术机器人依赖昂贵的进口设备,而如今,这一局面得以改变。项目组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攻克了主从双向映射控制、仿生关节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独创的“肘关节藏袖”设计,实现了九轴联动多级传动技术与单臂集成设计的融合,诞生了国内首款单臂单孔机器人,在图像延时、操作范围、手术导航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系统的问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飞跃。它的实际应用,已经惠及了众多膀胱癌患者。实现了控尿功能在1-3个月内快速恢复,男性性功能保留率从10%提升至76%,女性保留生育功能。该术式已帮助2万余名膀胱癌患者重拾生活希望,成为国内治疗膀胱癌的标准术式,显著提升了膀胱癌诊疗水平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成果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发表了154篇SCI论文,其中在Lancet Oncology、Cancer Cell、European Urology等权威杂志发表36篇,更有7篇入选高被引论文。也获得了156项国家发明专利,主编专著4部,国际PCT专利66项,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主持制定了17部指南和专家共识,培训技术骨干2万余人次。
成果还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更是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如今,国产机器人已走出国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产机器人已获阿联酋医疗器械进口批准,走向世界舞台。每一次的突破与创新,都是对医学边界的拓展,对生命的更深理解。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科技创新,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通讯员:刘文琴、黄睿、林栩琪、陈旭;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