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中山六院启动胃肠道息肉门诊!
近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西化,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第二高发病率和第一高患病率。其中,肠息肉与大肠癌之间的关联备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并应对这一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特别增设了胃肠道息肉门诊。
那么,肠息肉和大肠癌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紧密联系呢?又如何有效地揪出并处理这些息肉呢?自10月21日起,该医院的胃肠道息肉门诊将为您提供详尽的解答。门诊将协助患者了解胃肠镜筛查的必要性、胃肠道息肉形成的生活因素、是否需要切除息肉、切除方法、切除后的注意事项以及随访事宜。
出诊医生团队由结直肠外科的何晓生副主任医师、日间手术中心的胡健聪主治医师以及钟清华主治医师组成。何医生是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对结直肠肿瘤筛查有深入研究。胡医生和钟医生也在消化道疾病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
胃肠道息肉门诊的时间安排为:每周二上午由何晓生副主任医师坐诊,每周一下午由胡健聪主治医师接诊,每周三下午则由钟清华主治医师负责。
还有一部分人群体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年龄在50-70岁之间或符合其他特定条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评估风险。结肠镜检查在大肠癌筛查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发现肠息肉这一重要癌前病变的关键手段。通过规范化的结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息肉,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大肠癌的防控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定期进行相关筛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胃肠道息肉门诊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解答,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在肠道深处,存在着一些可能引起癌变风险的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它的癌变几率不容忽视,需要积极进行医学处理。除此之外,锯齿状息肉中的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同样具有潜在的癌变风险。虽然息肉需要经历大约5到15年的时间才可能演变为癌症,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息肉都会走向癌变。
那么,完成一次结肠镜检查后,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即使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肠镜检查的结果解析,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以及检查过程中的肠道准备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对于已经切除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我们需要根据腺瘤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分组。那些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1cm的广基管状腺瘤)且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属于低危人群。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患者,则被划分为高危组:多发的腺瘤、直径大于或等于1cm的腺瘤、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甚至已经发生腺瘤癌变(无论是原位癌还是浸润性癌)。
针对不同高危情况的患者,医生会制定不同的回院随访计划。及时跟进和关注,是预防肠道癌变的关键。结肠镜检查后,我们要重视后续的观察与随访,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