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到,防暑保阳正当时,做好这几件事,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资深专家李建军教授
大暑时节,正值夏季最后一场战役——炎热的夏季和酷热的“三伏天”中的“中伏”,被认为是阳气最旺的时期。古老的民间传统在这一天燃烧伏香,饮用伏茶,制作晒伏姜,品尝仙草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的李建军教授提醒我们,尽管夏季阳气旺盛,但病邪也更容易趁虚而入。我们需要格外关注身体的健康问题。
盛夏时节,天气极度炎热潮湿,不少患者因为身体不适而来到中医科就诊。教授指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夏季的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常常感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肌肉酸痛等困扰。中医认为,这是湿热交困的表现。天气闷热潮湿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较大,容易出现疲劳感。长时间的炎热和潮湿还可能导致人体心神不宁、燥热不安等症状的出现。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夏季出现的一些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人贪凉而食的习惯会损害脾胃功能。不吃正餐或仅以水果代替正餐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损害脾胃阳气。夏季作息不规律也是导致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熬夜会损伤肝血,导致阴虚火旺等症状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早晨血压偏高的人群在锻炼时需要格外小心,避免发生危险。喝水的方式也需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身体不适。李教授建议我们在夏季做好防暑、保阳和祛湿的工作,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暑是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的林玉洁主治医师指出,特定的八类人群在夏季中暑的风险较高,包括孕妇、儿童、老年人等人群以及患有心肺肾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和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在大暑时节,中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养生的建议。“春夏养阳”是其中之一。夏季养阳还有助于“冬病夏治”。调整作息习惯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要早睡早起以适应夏季的阳气生发。要注意采取降温散热措施并适当活动身体出汗以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补水保湿也是重要的养生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体质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养生、饮食调理等都是夏天养生的良好方式。总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我们在大暑时节的首要任务之一。调摄饮食:夏季养生的重点
夏季气温高,人体易出汗,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关注饮食调整。应以清补养心、滋阴生津为主,适当多吃益气养阴清热的食材。运动之后,记得要喝一些温水来补充体液。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于油腻。稀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特别是加入荷叶或薏仁等健脾利湿、药食同源的食物,更能帮助身体排除湿气。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增加姜、葱、蒜、醋的摄入量。这些食物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刺激食欲。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具有升阳、杀菌的功效,夏日里适当食用含有生姜的菜肴,对身体大有裨益。
在大暑节气养生中,补水是首要的。林玉洁主治医师建议,此时可以多喝一些药粥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选用粳米、绿豆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再搭配一些寒凉清热的蔬果以及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熬煮成粥,可以达到清凉解暑的效果。还可以多吃一些当季的蔬菜如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淮山药具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的作用,多吃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让人精力旺盛。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
在盛夏时节,健运脾胃是关键。脾胃是生产气血的重要脏腑,为了消暑而过多食用寒凉之品或只吃果蔬不吃主食等行为都可能损害脾胃。
除了饮食调整外,还需要重视精神的调养。调畅情志是夏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此时人们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避免大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对心脏保养大有裨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提供了消暑汤方供读者选用。
本文的通讯员为黄睿和张阳。同时介绍了一位专家——李建军博士,他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深入研究。他的出诊时间也一并告知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