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学 2022-07-17 15:13www.xinlizxs.cn心理咨询师
     什么是心理治疗?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
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治疗师的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及特意安排的情境,可以使病人或来自普通人群的“咨询顾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心理治疗能够对躯体内的过程产生影响,基础在于,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尤其是与治疗性咨询在很大程度上互相重叠、相通,助人的目的、机制大同小异,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一般而言,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对象各有侧重——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临床病人,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普通咨客。
不过,有时要区分此二类服务对象并不容易,可以下临床诊断的人可能不认为自己是病人,
而自以为只需要咨询服务的人实际上需要力度大、系统化程度高的治疗。
另外,有的治疗流派认为,治疗师把求助者当“病人”看待,可能会强化本人和其周围的人对于病态的注意,以及相关的负性情感体验。
以致产生所谓的“标签效应”,不利于康复,故提出要故意模糊病人与咨客的界限。
与它医疗技术相比,心理治疗与社会人文学科有更紧密的联系,到现在也还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和理论。
但正规心理治疗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编造和施行的。
Corsini将心理治疗定义为“基于科学的艺术”,意指它既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技术,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创造性助人活动;
除了因其与普通人的生活及人伦密切相关而有很强的日常性、世俗性以外,其实施还要符合科学(尤其是医学、心理学、语言科学)、社会文化(主要是伦理、法律)的规范。
正确掌握和使用心理治疗
近现代心理治疗是由西方人发展起来的。
标志着古老的心理性疗病术升华为心理治疗的最重要里程碑,是19世纪上半叶对流行疗法“麦斯默通磁术”进行的科学观察和解释。
当时,欧洲流行由奥地利人麦斯默发明的“动物磁性疗法”。
成千上万病人因为相信麦斯默让他们握在手上的金属棒,接通了身上的磁场而感到许多症状迅速缓解,因而对此疗法的奇迹深信不疑。
但是,动物磁性直到今天也未被证实。
当时有法国、英国医生通过亲自观摩、体验这种疗法,并对病人实施相似的操作技术,却证明“动物磁性”这种概念实际上只是充当了诱导催眠现象的心理媒介的角色,起到暗示的作用。
那种疗法的奇迹般疗效实际上是集体性催眠现象。
换句话说,“磁性”是否真的存在并不重要,而对这个概念所抱有的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施术者的崇拜、依恋,
还有对于“奇迹”的期待和周围人们的互相影响,造成了心身方面的积极感受。
这说明,施术者在内容层面“说什么”,没有其与被施术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得重要。
这一发现,成为近现代心理治疗的先导,催生了精神分析理论,成为精神病学、心理学中的常识。
由于心理治疗的上述特征和背景,初步接触心理治疗的医学生常觉得,这是个使人感到神奇却又让人困惑的迷宫,不知道入口在何处,也不清楚从何下手;
极端的态度是否定心理治疗的价值,以为药物、手术或其它物理、化学的方法才是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
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迄今没有系统化培训和执业执照制度,心理治疗尚未成为有影响的专门研究领域,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使人们一方面觉得心理治疗神秘;
一方面又以为它和亲友、邻里或上下级之间的安慰、劝导、教训等人际帮助形式差不多,甚至效果还不如打着各种科学或宗教旗号的流行疗法。
的确,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识别各种迷信的或伪科学的疗病健身术。
尤其是防备那些滥用心理学机制进行欺骗性说服和人际控制的现代巫术、骗术和魔术,仍然很不容易。
医务人员应该掌握心理治疗,在各个临床领域正确运用,并向大众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一般而言,科学的心理治疗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由具有社会认可身份、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在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卫生机构、场所实施;
・以助人、促进健康为目的,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利益;
・遵守技术规范和伦理原则,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滥用、误用;
・对治疗过程及其后果能够控制、查验,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能进行合理解释,不使用超自然理论。
参考专栏:心理治疗的文化屏障和文化亲和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治疗是家喻户晓的治疗形式,
大众早已习惯了在有心理问题或痛苦时求助于它;
甚至在患躯体疾病而合并心理问题时,也乐于接受精神科师、临床心理学家的相关会诊或辅导。
在欧洲的德语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瑞士,“心理治疗医学”。
通过立法的形式,成为一个重要的专科领域,以及执业医师、临床心理学家必须通过的一大门培训课程,保险公司也支付治疗费。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已逐渐将心理治疗接纳为与药物、手术、物理等疗法地位相当的一类疗法,普及程度和理论技术水平正在提高之中。
但还有许多人,包括医务人员,不知道或是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
中国人在心理疗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中医的“情志学说”就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心身统一观念和心理治疗理论;
中医典籍里记载过许多精彩的案例,表明不少中医十分善于利用积极的心理因素来祛病养身。
现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专业人员都在借鉴西方理论和方法,对这方面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本土化”的整理和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现代意义的心理治疗。
日本的森田疗法,中国的悟践疗法、道家认知疗法,以及由西方人从印度瑜伽术改造而来的生物反馈疗法,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例子。
以上现象提示,由于心理治疗不是一般的医疗技术,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有些方面能够解释和处理中国人的问题,也即与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
而有些方面却不一定符合东方人的情况,有时会引起误会和反感,影响推广和使用,需要作适合国情的修正与发展。
心理治疗的效用及其机制
心理治疗的用途与疗效
人类使用心理方法治疗疾病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成功经验已很多。用科学研究方法考察现代心理治疗的效果,结论也是肯定的。
结合M. J. Lambert 和A. E. Bergin 对2000多篇论文的荟萃分析,对心理治疗疗效问题可以作出如下的回答:
 
(1)不同类型的神经症患者,都可以得到心理治疗的有益帮助。
治疗能够缓解症状,不仅加快自然的治愈过程,还常常提供新的应对策略和对付未来问题的方法。
(2)神经症、儿童少年期的情绪和品行障碍,患病率较高,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适应证。
成人的其它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和心身性障碍,包括一些与躯体疾病、创伤相关的适应问题、情绪障碍等,也常常根据情况,需要心理治疗作为唯一的、主要的或是辅助的治疗。
(3)正规治疗的疗效一般是持久的。
专业心理治疗的疗效,优于一般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和安慰剂。
(4)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在促进治疗变化方面有巨大作用。
如人际性、社会性和情感性因素。
治疗师的个性影响有时超过操作技术。信任、温暖、悦纳和智慧的个人魅力在治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5)治疗师以及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心理治疗并不是使人人都收益。
除了病人方面的因素,治疗师方面消极的个性特征、应用技术不当,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对病人造成伤害。
心理治疗产生疗效的机制
良好的治疗效应,是通过一般性的(或基本的)治愈机制和特殊的治愈机制而实现的。
曾文星、徐静在《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一书中论述过这两种机制。
他们指出:“基本的、非特殊性的治愈机制,与治疗者所施行的治疗方式不太有关系,而是超出治疗之学理与技巧而无形中产生的治愈效果。
这种治愈机制包括治疗者对于被治疗者所表示的基本关心,病人对治疗者的信任,病人觉得治疗者能作其精神上之后盾,并给予支持;
治疗者能替病人栽培对将来可抱有的希望,病人本身想好的动机与期待等等。
在施行心理治疗时,这些非特殊性的因素,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会发生很大的功效,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模式时,都宜尽量发挥此基本之治愈功能。”
“所谓特殊的治愈机制,乃是治疗者经运用治疗原理,有意地选择执行某种治疗策略及技巧,希望产生特别的治疗功能。
因此,随着治疗模式不同,各种治疗方式有其特殊之治愈机制,并特别去运用,有目的性地让它发生。”
无论是基本的还是特殊的机制,均是通过治疗师与被治疗者之间发生的有效而积极的交流才实现的。
医生的任何言行,包括不沟通、不交流、无所作为的“阴性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对患者产生影响。
在医患关系中,医师与患者不可能不交流,差别只在于这种人际互动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患者。
一位医生如果主动追求积极的、建设性的互动,那么其言行举止实际上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开始发挥基本的治愈机制。
临床案例——药物治疗的安慰剂效应: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医生处理同一个患者时,患者对于医嘱的依从性大有差别,甚至遵嘱服用不同医生开的同一种药物时会出现不同的疗效反应。
这是因为药物的疗效由生物效应和心理性的安慰剂效应两部分构成。
医生与患者间发生的交流行为在质量上不同,疗效中的“安慰剂效应”所占的比重就会不同。
医生要有意识地但又适度地扩大这种效应,使自己对患者的心理性影响力得到更加自觉的发挥,用以处理一些特殊病人的复杂情况。

Copyright © 2019-2027 www.xinlizxs.cn 心理咨询师 版权所有 Power by

心理评估,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犯罪心理,心理学,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诊所,心理咨询中心,